鍾寶賢:《商城故事──銅鑼灣》
(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09),250頁。
銅鑼灣是全亞洲零售租金最昂貴的地區,它背後的歷史也飽經滄海桑田。本書重訪百年來在這區誕生繁衍的商國故事,見證了英商、華商和日本商人如何長袖善舞,在銅鑼灣耍出合縱連橫的戲法,將這個常受水患和疫災威脅的濱海村落,變成行販坐商雲集的倉棧區,又發展成為日資百貨結聚的「小銀座」,再引發「mall化」時代的來臨。本書展現了銅鑼灣豐富的歷史變貌,整理出綿延百年的商業興衰圖譜,也反映出香港經濟起飛的歷史軌跡。
林啟彥著:《近代中國啟蒙思想研究》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8年),484頁。
本書收錄 論文二十篇,分為三輯:
(一)近代中國政治思潮;
(二)孫中山、王韜與香港知識分子;
(三)嚴復思想新詮。
書末以〈近代中國早期自由思想的再思〉一文代結語,附錄著述書目。
黃嫣梨:《女四書集注義證》
(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年),289頁。
《女四書》包括《女誡》《女論語》《內訓》《女範捷錄》,是中國古代專為女子編寫的著作。黃嫣梨編此書廣收眾注,並加現代義證及詮釋,除〈自序〉及〈後記〉外,書末還有〈女四書在當代的意義〉一文作為附論。
李金強:《一生難忘──孫中山在香港求學與革命》
香港:孫中山紀念館,2008,196頁。
本書透過對孫中山同時期師友的記述,以及革命史料的探尋和辨析,重構孫中山在港生活及其革命活動之歷程,進而探討香港在清季革命運動中的角色,從而肯定香港與近代中國歷史的密切關係。書中揭示孫中山的革命乃由於省港澳地域的中西文化交流醞積,促成香港中英雙語精英群體的誕生,並於清季國家危機中,起而倡導革命,改變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
周佳榮著:《新民與復興》(第二版)
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8年,335頁。
近代中國思潮澎湃起伏,其趨向與政治變遷是息息相關的。本書收錄的十五篇論文,集中論述梁啟超、章太炎、孫中山、蔡元培等人物的思想,尤其是報刊言論對維新和革命的影響,從而探討國家民族與文化學術的更新創造。作者著眼於近代亞洲的整體進程,為中國近代史研究提供嶄新的角度和宏觀的視野。第二版增加了三篇研究評述,從中可以看到學界的一些新景象。
周佳榮:《近代日人在華報業活動》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279頁。
近代中日兩國關係錯綜複雜,報刊出版活動是重要的一環。日人在華經營的報刊多達二百餘種,著名的中文報紙有北京的《順天時報》、瀋陽的《盛京時報》和福州的《閩報》等,刊行二三十年以上,對中國政局和社會影響頗大。這些報刊既反映了日本的對華政策,在一定程度亦促進了彼此間的文化交流。本書將日人在華辦報事業分為發韌期、開展期、定型期、延續期和沒落期,並作了較完整的探討,從而評價其得失,藉此展現近代中日關係史上一個嶄新的側面。
周佳榮:《從翰林到教育家──蔡元培及其事業》
(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249頁。
蔡元培是近代中國最著名教育家,其言行思想與中國教育的發展息息相關。本書分為三部分:上篇是蔡元培前半生的傳記,記敘他在晚清時期的活動和言論,由科舉出身到響應辛亥革命,展示了這位「革命翰林公」成為民國教育總長的歷程;中篇探討蔡元培的思想和事業,包括他的早年事跡考辨和教育思想述評,他對五四運動的看法及晚年在香港的抗日言論,他與同時代人物的關係等,從不同角度呈現這位「平民教育家」的風範;下篇介紹有關蔡元培的文獻與著作,並綜述這方面的研究概要。附錄蔡元培研究論文一覽,可以作延伸閱讀的參考。
周佳榮、侯勵英、陳月媚主編:《閱讀香港:新時代的文化穿梭》
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7年,227頁。
本書〈導論〉概述香港歷史發展,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編是「歷史的座標」,介紹有關香港的重要而基本、經典而常見的中、英、日文著作;第二編「新時代視野」和第三編「文化自由行」,點評回歸十年來出版的新書,包括歷史、政治、經濟、宗教、醫療、體育、語文、報業、教育、藝術、音樂、影視和品牌等多個類別,顯示了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各界人士的經驗和觀感。本書著者還包括彭淑敏、陳嘉儀、文兆堅、黃耀忠、區顯鋒、羅婉嫻、范永聰、丁潔、黃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