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榮著:《新民與復興》(第二版)
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8年,335頁。
近代中國思潮澎湃起伏,其趨向與政治變遷是息息相關的。本書收錄的十五篇論文,集中論述梁啟超、章太炎、孫中山、蔡元培等人物的思想,尤其是報刊言論對維新和革命的影響,從而探討國家民族與文化學術的更新創造。作者著眼於近代亞洲的整體進程,為中國近代史研究提供嶄新的角度和宏觀的視野。第二版增加了三篇研究評述,從中可以看到學界的一些新景象。
周佳榮:《近代日人在華報業活動》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279頁。
近代中日兩國關係錯綜複雜,報刊出版活動是重要的一環。日人在華經營的報刊多達二百餘種,著名的中文報紙有北京的《順天時報》、瀋陽的《盛京時報》和福州的《閩報》等,刊行二三十年以上,對中國政局和社會影響頗大。這些報刊既反映了日本的對華政策,在一定程度亦促進了彼此間的文化交流。本書將日人在華辦報事業分為發韌期、開展期、定型期、延續期和沒落期,並作了較完整的探討,從而評價其得失,藉此展現近代中日關係史上一個嶄新的側面。
周佳榮:《從翰林到教育家──蔡元培及其事業》
(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249頁。
蔡元培是近代中國最著名教育家,其言行思想與中國教育的發展息息相關。本書分為三部分:上篇是蔡元培前半生的傳記,記敘他在晚清時期的活動和言論,由科舉出身到響應辛亥革命,展示了這位「革命翰林公」成為民國教育總長的歷程;中篇探討蔡元培的思想和事業,包括他的早年事跡考辨和教育思想述評,他對五四運動的看法及晚年在香港的抗日言論,他與同時代人物的關係等,從不同角度呈現這位「平民教育家」的風範;下篇介紹有關蔡元培的文獻與著作,並綜述這方面的研究概要。附錄蔡元培研究論文一覽,可以作延伸閱讀的參考。
周佳榮、侯勵英、陳月媚主編:《閱讀香港:新時代的文化穿梭》
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7年,227頁。
本書〈導論〉概述香港歷史發展,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編是「歷史的座標」,介紹有關香港的重要而基本、經典而常見的中、英、日文著作;第二編「新時代視野」和第三編「文化自由行」,點評回歸十年來出版的新書,包括歷史、政治、經濟、宗教、醫療、體育、語文、報業、教育、藝術、音樂、影視和品牌等多個類別,顯示了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各界人士的經驗和觀感。本書著者還包括彭淑敏、陳嘉儀、文兆堅、黃耀忠、區顯鋒、羅婉嫻、范永聰、丁潔、黃曉恩。
鍾寶賢著:《香港百年光影》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446頁。
本書原名《香港影視百年》,由香港三聯書店於2004年出版。內容分為八章,訴說了香港百年來的電影故事。黃愛玲在〈序言〉中說:「鍾寶賢選擇了從行業史的角度出發,帶領我們從北到南,從戰前到戰後,從國語到粵語,從大片廠到外判制,從大銀幕到小熒幕,從鬧哄哄的戲院到冷冰冰的網絡世界,老老實實地沿著歷史的足跡走過來,踏出屬於香港這個城市的舞步。」
朱益宜:《關愛華人──瑪利諾修女與香港(1921-1969)》
(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304頁。
本美國瑪利諾修女自1921年到香港傳揚天主教,並為香港基層市民提供社會福利、教育、醫療等服務。她們的足跡是香港社會的滄桑記錄,也是一篇無私奉獻的愛的故事。本書在2004年先出版英文版,現由作者親自翻譯成中文,以饗華文讀者。作者引用了瑪利諾修會及天主教香港教區的文獻和瑪利諾修女的日記,並訪問了一些修女;在美國瑪利諾傳教檔案處許可下,本書收錄了數十張珍貴的歷史照片,反映香港社會發展史的一面,是香港研究的一個補白,中文同類出版物少見。 另外,此書又提及日治時期的香港生活,柴灣、黃大仙、觀塘等社區在1950、1960年代的建立,香港早期的徙置大廈、醫療及社會服務等,都是香港人的深刻經歷,既具歷史資料價值,也充滿懷舊情感。
林啟彥著:《教研論學集》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339頁。
本書收錄著者撰寫的介乎學術與半學術性質的文章,分為兩部分:第一部是「史學研究與評論」,包括〈如何寫作一篇符合學術規範的歷史論文〉等二十篇;第二部是「論史雜文」,包括〈近代以來中日關係的演變──回顧與展望〉等十八篇。全書內容主要圍繞著中國政治思想、中日關係及學術文化史。
Wong Man Kong, For the Future: Sir Edward Youde and Educational Change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Ming Pao Publications Limited) 2007, 225pp.
The subtlety of the phrase, "for the futu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making of the 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 is obvious. As is well known, Sir Edward Youde committed his mind and heart to tackle the almost impossible task of assisting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over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But not 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another focus of Sir Edward's leadership in Hong Kong: the preparations directly targeting a better futur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major focus of the present book is to highlight the work which Sir Edward Youde, the 26th Governor of Hong Kong (1982-1986), devo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Hong Kong during his term of office. This book gives an overall pi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while paying specific attention to three major issues, namely: access to education, Chinese language and English language standards, and the nature of curriculum changes. Moreover, it will discuss how and why technical education underwent significant growth. The heavier portion of the book is to take into account multi-dimensional expansion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including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growth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old and new. The book also records the outpouring of grief at his premature passing in Beijing in December 1986. It then discusses the lead given by Lady Youde and the Government in establishing an education fund in his memory, followed by a general account of the Fund and its achievements. Finally, the book concludes with a general assessment of his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Hong Kong's educational history as a whole, using two key concepts, "education in politics" and "politics i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