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Published by Faculty Members

范永聰:《事大與保國──元明之際的中韓關係》

(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9),269頁。

中國與朝鮮半島上的國家有源遠流長的歷史關係,其中元(1271-1368)、明(1368-1644)之際雙方關係的發展可說是較為複雜的一段時間。由於朝鮮半島受到中國方面改朝換代的影響,被迫要在走向衰亡的元朝及新興的明朝之間作出抉擇,因而引起很多外交上的問題。加上從外交史的角度來說,政治交涉、文化傳播及商品貿易是較重要的三個元素,而三者之間是相互關連的,元明之際中韓關係的發展正好表現了這三者的相互影響和重要性,致使這個問題更具研究價值。

李金強、吳梓明、邢福增主編:《自西徂東──基督教來華二百年論集》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9),782頁 。

2007年為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來華二百週年,馬氏東來傳教,不但促成華人教會的確建,並使近代西方文化隨之東傳,實為近世中外宗教與文化交流的頭等大事,影響深遠。為誌念馬禮遜來華二百年,「自西徂東──馬禮遜牧師來華二百週年紀念暨第五屆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討會」於2007年4月在香港隆重召開,共有中外學者七十二人提交論文,為本港開埠以來首次最具規模的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討會。本論集收錄其中四十六篇學術論文,分屬馬禮遜研究、基督教在華傳教史、基督教在華事業、自立運動與本色化、聖經研究、傳教士研究、信徒研究、基督教與婦女等範圍,均為當前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的主要課題,亦為踏入21世紀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成果的一次總檢閱,殊具意義。

周佳榮:《開明書店與五四新文化》

(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09),268頁 。

開明書店是五四新文化運的產物,她承擔着傳播新文化的革命,對"五四"後的新文學、新學術的發展有推動之功;開明書店更被視為教育事業的一部分,她出版的教科書、反映新文化的好書,如《文心》、《開明英文讀本》、《愛的教育》、《激流三部曲》等,曾經風行一時,影響了好幾代青年學子和知識分子,至今仍受不少讀者的歡迎。 本書介紹了開明書店創辦、發展的歷程及其經營方式,以及出版物的類型和風格,讀者從中可以認識一個大時代的眾多文人、學者,領略中國近代出版的寶貴經驗。本書不僅是一部翔實的開明書店史,更是一把開啟出版之門的文化鑰匙。

Clara Wing-chung Ho (ed.), Windows on the Chinese World: Reflections by Five Historians 

(Lanham: Lexington Books, Ro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9), xiii + 135pp.

This volume is the sequel to the "Golden Lecture Series" held in 2006 by the History Department in commemoration of HKBU's golden jubilee. The five contributors to this volume are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historians: Professor Susan Mann, Professor Mark Elvin, Professor Patricia Buckley Ebrey, Professor Benjamin A. Elman and Professor Edward L. Shaughnessy, who served as speakers of the lecture series. Each chapter of this collection addresses a problem in Chinese history that is both interesting and important, as well as offering new ideas and interpretations, plus a methodological example that might inspire other scholars. There is a wide temporal span among the chapters, which take in early, medieval, and late imperial China. There is also a broad range of topics covered, including gender, society, archaeology, historiography, demography, intellectual thought,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鍾寶賢:《商城故事──銅鑼灣》

(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09),250頁。

銅鑼灣是全亞洲零售租金最昂貴的地區,它背後的歷史也飽經滄海桑田。本書重訪百年來在這區誕生繁衍的商國故事,見證了英商、華商和日本商人如何長袖善舞,在銅鑼灣耍出合縱連橫的戲法,將這個常受水患和疫災威脅的濱海村落,變成行販坐商雲集的倉棧區,又發展成為日資百貨結聚的「小銀座」,再引發「mall化」時代的來臨。本書展現了銅鑼灣豐富的歷史變貌,整理出綿延百年的商業興衰圖譜,也反映出香港經濟起飛的歷史軌跡。

林啟彥著:《近代中國啟蒙思想研究》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8年),484頁。

本書收錄 論文二十篇,分為三輯:
(一)近代中國政治思潮;
(二)孫中山、王韜與香港知識分子;
(三)嚴復思想新詮。
書末以〈近代中國早期自由思想的再思〉一文代結語,附錄著述書目。

黃嫣梨:《女四書集注義證》

(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年),289頁。

《女四書》包括《女誡》《女論語》《內訓》《女範捷錄》,是中國古代專為女子編寫的著作。黃嫣梨編此書廣收眾注,並加現代義證及詮釋,除〈自序〉及〈後記〉外,書末還有〈女四書在當代的意義〉一文作為附論。

李金強:《一生難忘──孫中山在香港求學與革命》

香港:孫中山紀念館,2008,196頁。

本書透過對孫中山同時期師友的記述,以及革命史料的探尋和辨析,重構孫中山在港生活及其革命活動之歷程,進而探討香港在清季革命運動中的角色,從而肯定香港與近代中國歷史的密切關係。書中揭示孫中山的革命乃由於省港澳地域的中西文化交流醞積,促成香港中英雙語精英群體的誕生,並於清季國家危機中,起而倡導革命,改變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