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an Michelangelo D'Aprile and Ricardo K. S. Mak (ed.), Aufklärung – Evolution – Globalgeschichte
(Enlightenment – Evolution – Global History) (Hannover: Wehrhahn Verlag, 2010), 311pp.
The essays in this volume deal with the Enlightenment historical and evolutionary thought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Besides examining the Enlightenment historical thought in the contex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of "effective history," they perspectivate global history in the 18th century. Major issues addressed in this volume inclu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a wide range of academic disciplines, including natural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philology and travel literature, etc in the 18th Century, and Enlightenment historiography and evolutionary theory.
周佳榮、侯勵英主編:《中國文明──文化轉型的歷程》
(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0年),297頁。
本書輯錄的二十二篇論文,選自香港浸會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合辦第六屆聯合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的主題是「轉型中的中國──國內和國際的挑戰」。陳峰、樊富 主編的《熱點中國──轉型時期的挑戰》是本書的姊妹篇,兩冊論文集合起來,可以對中國歷史、地理、社會、經濟、政治等各方面有通盤的了解。本書尤集中於以歷史學的角度探討中國文化傳統和近代的文明進程,反映了學界所關心的一些重要課題,展示了新世紀的視角和景象,供有興趣認識當前中國問題的讀者和文史研究工作者參考。
周佳榮、文兆堅主編:《陶行知與近代中國教育》
(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0年),394頁。
陶行知是近代中國著名教育家,在平民教育、鄉村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論等方面都有貢獻;他曾三次到香港,成立中華業餘學校,在本地播下了普及教育的種子,戰後復校並發展而為中業教育機構。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輯「陶行知與近代中國」,收錄了十二篇在「陶行知與近代中國」研討會上宣讀的論文;第二輯「陶行知研究論壇」包括研究札記和書評等十一篇。香港學界近幾年來在陶行知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若干成績,以及兩岸三地專家學者就有關課題進行交流切磋的情形,本書都充分反映了出來,關心教育問題的讀者不容錯過。
周佳榮、丁潔主編:《陶行知與香港「中業」教育》
(香港:書作坊,2010年),143頁。
本書的編集,是「陶行知與中國平民教育」研究計劃的成果之一,收錄了二十多篇關於「中業」的憶述文章, 包括一些詩作、粵曲和隨筆,以及文獻材料的整理,從中可以反映出陶行知與香港的因緣、中華業餘學校創辦的情形、復校經過及其後的變遷等。這些文章按內容分為三輯:第一輯的文章,主要是關於陶行知在香港創辦中華業餘學校的情形;第二輯的文章,主要是憶述「中業」復校的經過和發展;第三輯所收的,兼有懷念與期盼、回顧與展望,讀者或可藉著前人留下的足跡,前瞻教育事業的未來路向。透過此書不但足以加深對中華業餘學校和中業教育機構的了解,相信還有助於為陶行知研究打開新的思路。
朱益宜:《玫瑰修女》
(香港:公教報,2010年),71頁。
本書以一位外籍修女為主角,介紹修道獻身者的聖召及她們的工作,當中談到中外文化交流及體驗,勾勒二次大戰後的香港,數十年來的變化。作者輕鬆的筆觸,有助讀者了解本地歷史, 同時更懂得欣賞前人所作出的貢獻。
李金強主編:《世變中的史學》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359頁 。
本書出版乃因應王爾敏教授之《20世紀非主流史學與史家》一書而起。編者從2008年本校歷史系召開之「橫看成嶺側成峰──20世紀中國史學之回眸研討會」中,選取中、港、台及美國四地學者所發表之論文14篇而成。全書以二十世紀中國新史學的萌生,分流及反思三方面,組合文章,為當代中國新史學研究提供新著述,期盼兩岸三地及海外學者共同繁榮華文史學。
李金強、陳潔光、楊昱昇主編:《福源潮汕澤香江:基督教潮人生命堂百年史述1909-2009》
(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367頁 。
潮人生命堂,為一"潮汕長(老會)、浸(信會)財才總匯"而成的華人獨立教會,乃1909年由潮汕長老會信徒中經營抽紗業者,於香港所創設。原稱旅港潮人中華基督教會,至1947年始用現稱,至今已歷百年。在潮汕血緣、地緣的社會背景下,生命堂在香港憑藉家庭禮拜、興學傳教及社會服務,使福音得以廣傳。現今形成具有分佈港、九、新界14個堂會,以及聯會、差會的教會規模,為二十世紀至今香港著稱的方言教會。亦由於其推動三自、合一及本色化,遂能流露自立教會的特質,得於近代中國教會史上居有一席之地位。
Ricardo K. S. Mak (ed.), Transmitting the Ideal of Enlightenment: Chinese Universities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2009). 155pp.
Transmitting the Ideal of Enlightenment is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that shed light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address how far the ideal of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which has gradually been developed in the West since the age of European Enlightenment, was adopted or creatively transformed by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addition to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universities' visions, curricula, institutions, and experiences o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his volume attempts to show the degree of success achieved by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delivering the goals of personal emancipation, broad-based education, freedom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ademic professionalism, and so forth that their Western counterparts had endeavored to attain in the last centu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