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嫣梨著:《女性社會地位:傳統與變遷》
(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12年),199頁。
本書是 「高中中國歷史知識增益」選修單元六講座記錄,導論〈女性社會地位:傳統與變遷〉以下,分為五講:一、〈歷史中的女性角色及其遞變〉;二、〈從維新、辛亥、新文化到五四時期的婦運思想及其實踐〉;三、〈民初的女子參政活動及新女性教育的發展〉;四、〈抗戰前後的女性工作、貢獻及其事蹟〉;五、〈五十年代以後的中國新女性典範〉。書末附錄李玉梅〈宋元明清的婦女〉一文。
劉詠聰主編:《性別視野中的中國歷史新貌》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280頁。
本書是第一部從專題史切入,構建性別視野中中國歷史新貌的論文集。全書“內篇”上、下共有30多位來自海峽兩岸、香港地區、美國及加拿大的作者,分別通過發掘個別專題領域之性別內容而共同參與改寫歷史、構建歷史新貌的初步工程。有關討論牽涉30多個不同領域中的性別課題,雖未臻齊備,但已嘗試盡力包羅,希望能啟動以性別思維補充甚至重寫歷史之長遠工作。“外篇”部分則主要選錄中外名家導航性語錄,內容圍繞性別視野如何有利於提升我們對歷史之理解,包括整體性論述和斷代或分期論述。
本書力求廣泛展示性別視野對中國歷史研究的價值。當代學者已不甘停留於努力“在歷史中發現女性”的階段,而是希望以性別作為一項分析工具,挑戰既有的歷史敘述和解釋,並以兩性平等立場重新解讀歷史。隨着性別視野的引入,當代史家又同時強調階級、地域、族群等思維為歷史研究帶來之活力與貢獻。學風所及,中國歷史已陸續呈現出紛繁多樣的嶄新面貌。
Clara Wing-chung Ho (ed.), Overt and Covert Treasures: Essays on the Sources for Chinese Women's History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2), 608pp.
This is the first published volume on a variety of sources for Chinese women's history. It is an attempt to explore overt and covert information on Chinese women in a vast quantity of textual and non-textual,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source materials. Some chapters re-read well-known texts or previously marginalized texts, and brainstorm new ways to use and interpret these sources; others explore new sources or previously overlooked or under-used materials. This book is a valuable product witnessing the concerted effort of twenty some scholars locat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周佳榮著:《香港潮州商會九十年發展史》
(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337頁。
香港潮州商會自成立以來,經歷了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遷,有起伏、有發展,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紅頭船,本着濃厚的鄉土觀念,以拼搏的精神奮勇前進。作為香港逾百萬潮人歷史最悠久的商會,於工商業務之外,亦重視育才興學和社會公益,是本地具代表性的團體之一。「以潮人為榮,以香港為家」,香港潮州商會一直致力營建國際網絡平台,而又不忘弘揚桑梓文化。誠信,團結,為中華之再興,為世界的共融。
周佳榮主編:《百年傳承──香港學者論中華書局》
(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380頁。
1912年元旦,隨着中華民國創立,中華書局在上海開業。中華書局的出現,伴隨着共和體制的誕生及中國出版業的成長,創局之初就秉承「弘揚中國文化,普及民智教育」的宗旨。百載艱苦經營,歷經無數起跌,終屹立不倒,成為推廣中國文化與教育的重要文化機構。一百年歷程,數萬種圖書,構築起中華學術文化的共同家園。
2012年,中華書局迎來百歲華誕,服務香港亦已八十五年了。為了紀念這重要日子,我們特別邀請周佳榮教授主編了這本《百年傳承──香港學者論中華書局》。本論文集收錄了十多位在香港各間大學和文化機構任職的專家學者的論文,從經營、人物、文化傳承、圖書文化、雜誌介紹等不同角度,介紹中華書局百年來在出版及學術文化上的貢獻,以作為百年中華一路前行的印記。
周佳榮著:《近代日人在華報業活動》
(長沙:岳麓書社,2012年),300頁。
近代中日兩國關係錯綜複雜,報刊出版活動是重要的一環。日人在華經營的報刊多達二百餘種,著名的中文報紙有北京的《順天時報》、瀋陽的《盛京時報》和福州的《閩報》等,刊行二三十年以上,對中國政局和社會影響頗大。這些報刊既反映了日本的對華政策,在一定程度亦促進了彼此間的文化交流。本書將日人在華辦報事業分為發韌期、開展期、定型期、延續期和沒落期,並作了較完整的探討,從而評價其得失,藉此展現近代中日關係史上一個嶄新的側面。
〔日〕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修訂譯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424頁。
本書是研究中國留日學生的首部權威著作,使用大量第一手史料,包括留日學生的日記、書信、著譯、口述資料及中日文公私檔案文牘等,詳述一八九六年至一九三七年間留日緣起與演變、留日學生就讀之學校與課程、留日生活、留日時期之文化及政治活動,並且論述清末革命派及維新派在日本之組織與活動,又立專題章節探討留日學生與中國近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學、語言、翻譯、出版事業方面的關係及其影響。本書取材廣博,面世(一九六零年初版,一九七零年增訂版)以來,備受國際學術界重視,咸認對於開拓多方面學術研究,極具啟發作用,又為中國近代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重要參考書籍。中譯本訂正原著漏誤,並略事刪節,又補充新近資料,重編留日史大事年表,附加譯注及徵引文獻目錄。
宮崎滔天著,林啟彥譯注:《三十三年之夢》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284頁。
《三十三年之夢》是宮崎滔天於惠州起義失敗後,在一種經濟極度拮据、心境極度憤怨的情況下寫成的前半生經歷的回憶錄。全書分為二十八節。前半部敘述了滔天自己的家世,早年受教育的經過,他的大陸思想的產生與形成,以及早年在南洋、泰國等地的移民活動。後半部詳細記錄了他與中國革命活動的關係和經歷,主要包括他如何結識孫中山和投身中國的革命運動,到華南去營救康、梁,運武器支持菲律賓的革命志士,促成華南、華中等地會黨與孫中山的合作,以及參與策劃惠州起義等事件,而以惠州起義失敗後,他投身於浪花節界為生一事終結全書。對研究近代中日關係、日本明治時代社會問題,本書都富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