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Published by Faculty Members

周佳榮、丁潔主編:《陶行知與香港「中業」教育》

(香港:書作坊,2010年),143頁。

本書的編集,是「陶行知與中國平民教育」研究計劃的成果之一,收錄了二十多篇關於「中業」的憶述文章, 包括一些詩作、粵曲和隨筆,以及文獻材料的整理,從中可以反映出陶行知與香港的因緣、中華業餘學校創辦的情形、復校經過及其後的變遷等。這些文章按內容分為三輯:第一輯的文章,主要是關於陶行知在香港創辦中華業餘學校的情形;第二輯的文章,主要是憶述「中業」復校的經過和發展;第三輯所收的,兼有懷念與期盼、回顧與展望,讀者或可藉著前人留下的足跡,前瞻教育事業的未來路向。透過此書不但足以加深對中華業餘學校和中業教育機構的了解,相信還有助於為陶行知研究打開新的思路。

朱益宜:《玫瑰修女》

(香港:公教報,2010年),71頁。

本書以一位外籍修女為主角,介紹修道獻身者的聖召及她們的工作,當中談到中外文化交流及體驗,勾勒二次大戰後的香港,數十年來的變化。作者輕鬆的筆觸,有助讀者了解本地歷史, 同時更懂得欣賞前人所作出的貢獻。

李金強主編:《世變中的史學》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359頁 。

本書出版乃因應王爾敏教授之《20世紀非主流史學與史家》一書而起。編者從2008年本校歷史系召開之「橫看成嶺側成峰──20世紀中國史學之回眸研討會」中,選取中、港、台及美國四地學者所發表之論文14篇而成。全書以二十世紀中國新史學的萌生,分流及反思三方面,組合文章,為當代中國新史學研究提供新著述,期盼兩岸三地及海外學者共同繁榮華文史學。

李金強、陳潔光、楊昱昇主編:《福源潮汕澤香江:基督教潮人生命堂百年史述1909-2009》

(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367頁 。

潮人生命堂,為一"潮汕長(老會)、浸(信會)財才總匯"而成的華人獨立教會,乃1909年由潮汕長老會信徒中經營抽紗業者,於香港所創設。原稱旅港潮人中華基督教會,至1947年始用現稱,至今已歷百年。在潮汕血緣、地緣的社會背景下,生命堂在香港憑藉家庭禮拜、興學傳教及社會服務,使福音得以廣傳。現今形成具有分佈港、九、新界14個堂會,以及聯會、差會的教會規模,為二十世紀至今香港著稱的方言教會。亦由於其推動三自、合一及本色化,遂能流露自立教會的特質,得於近代中國教會史上居有一席之地位。

Ricardo K. S. Mak (ed.), Transmitting the Ideal of Enlightenment: Chinese Universities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2009). 155pp.

Transmitting the Ideal of Enlightenment is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that shed light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address how far the ideal of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which has gradually been developed in the West since the age of European Enlightenment, was adopted or creatively transformed by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addition to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universities' visions, curricula, institutions, and experiences o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his volume attempts to show the degree of success achieved by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delivering the goals of personal emancipation, broad-based education, freedom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ademic professionalism, and so forth that their Western counterparts had endeavored to attain in the last centuries.

范永聰:《事大與保國──元明之際的中韓關係》

(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9),269頁。

中國與朝鮮半島上的國家有源遠流長的歷史關係,其中元(1271-1368)、明(1368-1644)之際雙方關係的發展可說是較為複雜的一段時間。由於朝鮮半島受到中國方面改朝換代的影響,被迫要在走向衰亡的元朝及新興的明朝之間作出抉擇,因而引起很多外交上的問題。加上從外交史的角度來說,政治交涉、文化傳播及商品貿易是較重要的三個元素,而三者之間是相互關連的,元明之際中韓關係的發展正好表現了這三者的相互影響和重要性,致使這個問題更具研究價值。

李金強、吳梓明、邢福增主編:《自西徂東──基督教來華二百年論集》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9),782頁 。

2007年為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來華二百週年,馬氏東來傳教,不但促成華人教會的確建,並使近代西方文化隨之東傳,實為近世中外宗教與文化交流的頭等大事,影響深遠。為誌念馬禮遜來華二百年,「自西徂東──馬禮遜牧師來華二百週年紀念暨第五屆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討會」於2007年4月在香港隆重召開,共有中外學者七十二人提交論文,為本港開埠以來首次最具規模的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討會。本論集收錄其中四十六篇學術論文,分屬馬禮遜研究、基督教在華傳教史、基督教在華事業、自立運動與本色化、聖經研究、傳教士研究、信徒研究、基督教與婦女等範圍,均為當前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的主要課題,亦為踏入21世紀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成果的一次總檢閱,殊具意義。

周佳榮:《開明書店與五四新文化》

(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09),268頁 。

開明書店是五四新文化運的產物,她承擔着傳播新文化的革命,對"五四"後的新文學、新學術的發展有推動之功;開明書店更被視為教育事業的一部分,她出版的教科書、反映新文化的好書,如《文心》、《開明英文讀本》、《愛的教育》、《激流三部曲》等,曾經風行一時,影響了好幾代青年學子和知識分子,至今仍受不少讀者的歡迎。 本書介紹了開明書店創辦、發展的歷程及其經營方式,以及出版物的類型和風格,讀者從中可以認識一個大時代的眾多文人、學者,領略中國近代出版的寶貴經驗。本書不僅是一部翔實的開明書店史,更是一把開啟出版之門的文化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