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修訂譯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424頁。
本書是研究中國留日學生的首部權威著作,使用大量第一手史料,包括留日學生的日記、書信、著譯、口述資料及中日文公私檔案文牘等,詳述一八九六年至一九三七年間留日緣起與演變、留日學生就讀之學校與課程、留日生活、留日時期之文化及政治活動,並且論述清末革命派及維新派在日本之組織與活動,又立專題章節探討留日學生與中國近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學、語言、翻譯、出版事業方面的關係及其影響。本書取材廣博,面世(一九六零年初版,一九七零年增訂版)以來,備受國際學術界重視,咸認對於開拓多方面學術研究,極具啟發作用,又為中國近代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重要參考書籍。中譯本訂正原著漏誤,並略事刪節,又補充新近資料,重編留日史大事年表,附加譯注及徵引文獻目錄。
宮崎滔天著,林啟彥譯注:《三十三年之夢》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284頁。
《三十三年之夢》是宮崎滔天於惠州起義失敗後,在一種經濟極度拮据、心境極度憤怨的情況下寫成的前半生經歷的回憶錄。全書分為二十八節。前半部敘述了滔天自己的家世,早年受教育的經過,他的大陸思想的產生與形成,以及早年在南洋、泰國等地的移民活動。後半部詳細記錄了他與中國革命活動的關係和經歷,主要包括他如何結識孫中山和投身中國的革命運動,到華南去營救康、梁,運武器支持菲律賓的革命志士,促成華南、華中等地會黨與孫中山的合作,以及參與策劃惠州起義等事件,而以惠州起義失敗後,他投身於浪花節界為生一事終結全書。對研究近代中日關係、日本明治時代社會問題,本書都富有價值。
麥勁生主編:《中國史上的著名戰役》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366頁。
從古到今,不論中外,戰爭往往是解決紛爭,或實現國家目標的慣常手段。中華民族歷盡戰爭洗禮,各大小戰役也是歷史家的重要研究對象。本書所收錄的文章,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十二個著名的中國戰例,讀者可以從而認識中國獨有的戰爭形式和文化。首部份以戰爭類型為主題,包括「殲滅會戰」、「閃擊作戰」、「山地野戰」和「登陸戰」等。次部份側重20世紀的重大戰役,旨在展示近代中國戰爭形態的進化。
麥勁生、周佳榮、丁新豹主編:《丁日昌與近代中國》
(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251頁。
丁日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重要官員和改革家,協助李鴻章辦理洋務,官至江蘇巡撫、福建巡撫,加總督銜,會辦南洋海防,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與李鴻章、沈葆楨並稱「北洋三傑」。於政治、軍事、實業之外,丁日昌亦重視文化教育,購報譯書,力求新政,廣設義學;個人又喜藏書,搜購書籍多至十餘萬卷,是清末著名的藏書家。
本書是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與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合辦「丁日昌與近代中國」研討會的論文結集,按三大主題把有關專文輯集成書,分別論述丁日昌的生平、思想、事業、交友、藏書和著譯等多方面,特別探討丁氏在江蘇省的政績及其與潮州、香港、台灣等地的關係。既有助於我們了解丁日昌其人其事,對學界研究中國近代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史亦甚具參考價值。
黃嫣梨著:《巾幗何讓鬚眉: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
(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298頁。
書首有題為〈從詩詞看中國婦女心態〉的代序,收錄論文十四篇,〈宋朱淑真詠史詩十首述評〉、〈晉代女子風範及其學養管窺〉、〈轉型中的清代知識女性〉、〈徐燦的思想與傳統婦德觀念〉、〈從《于雲殘冊》看清代才女魏于雲〉探討了古代至清代的婦女問題,〈革新時期中國婦女新典範之建構〉論述了梁啟超的「強國保種〉和孫中山的「超賢妻良母觀」,以下幾篇分別就近代著名女性呂碧城、陳婉衍、何香凝、林宗素、陳衡哲、林徽因作了專題研究,最後為〈東江女戰士訪問實錄〉和〈香港女性教育的發展與社會地位的遞變〉。
彭淑敏(合著):《改變香港歷史的六十篇文獻》
(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479頁。
這是一部新穎翔實的香港歷史文獻讀本。所選的歷史文獻,諸如《南京條約》、《英皇制誥》、《省港罷工委員會命令》、《防止賄賂條例》、《中英聯合聲明》、《國家安全條例草案》等,都是對香港發展的進程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的條約、政令和法例。然而,本書又絕不僅限於收錄官方文件,像《獅子山下》、《釣魚台戰歌》等歌曲,孫中山在香港大學的演講等民間文獻,也是編者所關注的。
彭淑敏(合著):《辛亥人物群像》
(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315頁。
66個辛亥革命的關鍵人物,分屬滿清以及革命派兩大陣營,各人關係與命運互相牽引,促成、催生、影響著晚清的命運,以及辛亥革命的成與敗。以不同人物切入,縷述段段影響中國命運的歷史事件,扣人心弦。
周佳榮、丁潔編著《中國女性史閱覽入門》
(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0年),264頁。
中國女性史是學界矚目的新研究範疇,近年來更成為大學常設科目及中學歷史課程教學專題。本書以知識導引、研究述評和書目概要的形式,為讀者提供檢索、教學和研究上的方便,內容旨在解構中國女性角色和社會地位的歷史視像,分為「中國女性史綜覽和學界研究概況」、「古代傳統女性的角色和社會地位」及「近代以來女性的新角色和新形象」三編,包括三十三個課題,總共介紹了逾二百種文獻典籍、學術著作和普及讀物。自遠古以來,中國女性走向現代的步伐,一書在手,與君細賞、分享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