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勁生主編:《中國史上的著名戰役》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366頁。
從古到今,不論中外,戰爭往往是解決紛爭,或實現國家目標的慣常手段。中華民族歷盡戰爭洗禮,各大小戰役也是歷史家的重要研究對象。本書所收錄的文章,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十二個著名的中國戰例,讀者可以從而認識中國獨有的戰爭形式和文化。首部份以戰爭類型為主題,包括「殲滅會戰」、「閃擊作戰」、「山地野戰」和「登陸戰」等。次部份側重20世紀的重大戰役,旨在展示近代中國戰爭形態的進化。
麥勁生、周佳榮、丁新豹主編:《丁日昌與近代中國》
(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251頁。
丁日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重要官員和改革家,協助李鴻章辦理洋務,官至江蘇巡撫、福建巡撫,加總督銜,會辦南洋海防,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與李鴻章、沈葆楨並稱「北洋三傑」。於政治、軍事、實業之外,丁日昌亦重視文化教育,購報譯書,力求新政,廣設義學;個人又喜藏書,搜購書籍多至十餘萬卷,是清末著名的藏書家。
本書是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與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合辦「丁日昌與近代中國」研討會的論文結集,按三大主題把有關專文輯集成書,分別論述丁日昌的生平、思想、事業、交友、藏書和著譯等多方面,特別探討丁氏在江蘇省的政績及其與潮州、香港、台灣等地的關係。既有助於我們了解丁日昌其人其事,對學界研究中國近代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史亦甚具參考價值。
黃嫣梨著:《巾幗何讓鬚眉: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
(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298頁。
書首有題為〈從詩詞看中國婦女心態〉的代序,收錄論文十四篇,〈宋朱淑真詠史詩十首述評〉、〈晉代女子風範及其學養管窺〉、〈轉型中的清代知識女性〉、〈徐燦的思想與傳統婦德觀念〉、〈從《于雲殘冊》看清代才女魏于雲〉探討了古代至清代的婦女問題,〈革新時期中國婦女新典範之建構〉論述了梁啟超的「強國保種〉和孫中山的「超賢妻良母觀」,以下幾篇分別就近代著名女性呂碧城、陳婉衍、何香凝、林宗素、陳衡哲、林徽因作了專題研究,最後為〈東江女戰士訪問實錄〉和〈香港女性教育的發展與社會地位的遞變〉。
彭淑敏(合著):《改變香港歷史的六十篇文獻》
(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479頁。
這是一部新穎翔實的香港歷史文獻讀本。所選的歷史文獻,諸如《南京條約》、《英皇制誥》、《省港罷工委員會命令》、《防止賄賂條例》、《中英聯合聲明》、《國家安全條例草案》等,都是對香港發展的進程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的條約、政令和法例。然而,本書又絕不僅限於收錄官方文件,像《獅子山下》、《釣魚台戰歌》等歌曲,孫中山在香港大學的演講等民間文獻,也是編者所關注的。
彭淑敏(合著):《辛亥人物群像》
(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315頁。
66個辛亥革命的關鍵人物,分屬滿清以及革命派兩大陣營,各人關係與命運互相牽引,促成、催生、影響著晚清的命運,以及辛亥革命的成與敗。以不同人物切入,縷述段段影響中國命運的歷史事件,扣人心弦。
周佳榮、丁潔編著《中國女性史閱覽入門》
(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0年),264頁。
中國女性史是學界矚目的新研究範疇,近年來更成為大學常設科目及中學歷史課程教學專題。本書以知識導引、研究述評和書目概要的形式,為讀者提供檢索、教學和研究上的方便,內容旨在解構中國女性角色和社會地位的歷史視像,分為「中國女性史綜覽和學界研究概況」、「古代傳統女性的角色和社會地位」及「近代以來女性的新角色和新形象」三編,包括三十三個課題,總共介紹了逾二百種文獻典籍、學術著作和普及讀物。自遠古以來,中國女性走向現代的步伐,一書在手,與君細賞、分享和共鳴……
劉詠聰主編《中國婦女傳記辭典.清代卷》
(悉尼:悉尼大學出版社,2010年),297頁。
本書收錄清代(1644-1911年)近二百名具代表性婦女的傳記,她們都是不同領域的先驅,漢、滿、蒙等各族都有,包括農民在內的各個階層。其中有的生活於台灣、香港地區,有時甚至遠離故土,大半生居留在國外,而都成為中國婦女中首次從事某種活動的人。參與撰著的學者及翻譯人員多達八十餘人,分別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台灣、日本、荷蘭、美國、加拿大,實屬國際合作盛事,為清代婦女譜寫了一個時代的歷程。
Cindy Yik-yi Chu, Chinese Communists and Hong Kong Capitalists: 1937-1997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196pp.
This book studies the activitie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 Hong Kong from 1937 to 1997. The Chinese Communists were involved with the Hong Kong capitalists.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m and mutual interests constituted the manifestation of a united front effort. The Chinese Communists were more accommodating of Hong Kong and open to working with the local capitalists than some observers might think. This book reveals a unique part of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 and six decades of astonishing united front betwee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nd Hong Kong upper-class capitalists. It should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anyone interested in contemporary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