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Published by Faculty Members

周佳榮著:《大化革新前後的日本》

香港:商務印書館,2021年。

化革新是日本上大事與近代的明治維新互相輝映本書記本古代的政治與社會律令制度家政權和幕藩,以及大化革新後的文化進程重點介了文名著醫藥學和浮繪等讀者藉著本書可日本近代前的歷史,還有助於日本文化的深層結構。

周佳榮著:《簡明香港古代史》

香港:三聯書店,2021年。

本書以文化互動及社會變遷為主要線索,闡述古代香港的發展。作者先分遠古、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個時段簡述香港數千年來一脈相承的歷史進程;再以香港歷代行政沿革、居民和社會經濟、近代以前的宗教和教育等不同專題探討歷史上的香港社會,指出有數千年悠久傳統的中國文化,是香港成長的根源和基礎,而且從未中斷

郭錦洲:《宋明間徽州社會和祭祀禮儀》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0年。

大多數華人認為祠堂祭祖一直是普遍的民間傳統,儘管他們未必有機會親身前往,但都相信自己家鄉有一所祠堂。《宋明間徽州社會和祭祀禮儀》嘗試指出,祠堂祭祖並非自然而然的傳統,而是經過特定的時空因素才會出現,故需要置在一個長時期地方史內探討。本書以徽州(今黃山市)為個案,透過歷史人類學配合文獻和田野訪問的方法,探討當地社會由宋朝至明朝如何由「神明社會」轉變為「宗族社會」,令祠堂祭祖也同時變得重要和普及。

黃文江主編、馬少萍整理及撰文:《痌瘝在抱:香港醫療服務發展與基督教口述歷史》

香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2020年。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基督教週報》為誌創刊五十五週年(2019年),其出版部與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舉辦了「香港基督教醫療服務發展口述歷史研究計劃」,探討基督教「全人醫療」的理念如何於香港落實,彰顯教會在社區的見證。是次口述歷史研究計劃共有23位受訪者,包括教會牧師、信徒領袖、基督徒醫生、護士和院牧等,分別探討香港的醫療需要,以及教會擔當的角色。計劃負責人為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黃文江教授,他率領29位來自歷史系的大學生、66位來自協恩中學、英華書院與華英中學的中學生共同合作,訪問這些在香港基督教醫療界舉足輕重的人士。適逢今年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成立一百零五週年,研究團隊遂將整項計劃和訪問內容結集成冊,除了希望見證香港基督教過去在醫療系統的貢獻和參與外,更希望透過受訪者具前膽性的真知灼見,讓教會重新反思角色和使命,繼續為社區服務。

譚家齊著:《明中晚期的法律史料與社會問題》

台北:萬卷樓,2020年。

針對既動盪又繁榮的晚明時代,本書嘗試從法律與治安的角度,以及前人較少利用的判牘及未盡善使用的話本小說史料,去探討十六至十七世紀中國的社會經濟情況。書中收錄的八個篇章於二○○六年至二○一五年的十年間寫成,多數發表於學術會議的論文集或較專門的期刊與專刊之中。是次結集更新了個別章節,也吸納了部分新研究成果,期待能為有關中晚明社會經濟變化的討論,提供較少為人注意的新角度與新材料,特別希望從法律與治安的切入點拋磚引玉,分享利用法律史料研探明清中國社會的潛力與趣味。

李金強著:《近代中國牧師群體的出現》

台北:萬卷樓,2020年。

近代基督教之來華,隨著教會事業之成長,華人教牧群體逐漸形成。處於內憂外患時艱之華人教牧、傳道,其信仰言行,得見「愛主愛神愛教會,為人為國為社會」之特質,從而促成二十世紀中國教會之本色化。而本書之華人教牧、傳道個案,正好說明此一歷史變遷。

周佳榮著:《錢穆在香港:人文.教育.新史學》

香港:三聯書店,2020年。

本書為紀念錢穆誕辰一百二十五周年而作,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闡述錢穆在香港辦學的歷程,包括錢穆1949年來港創辦新亞書院的經過、1953年成立新亞研究所,以及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創立前後,新亞書院與崇基學院、聯合書院加入的情形。下篇則介紹錢穆執掌新亞書院時,早期新亞師生們的學術履歷與生平事跡。本書主要從人文、教育、新史學的發展為切入角度,介紹錢穆及早期新亞人的生平、付出與貢獻,謹此紀念錢穆對於香港人文學術發展的重要意義。

周佳榮編著:《香港紀要:近代文獻著作選》

香港:三聯書店,2020年。

本書為周佳榮博士編著的資料選集。書中文章多為珍貴資料的原文,選錄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有關香港概況和史地的中文著作,具體地介紹了近代香港100年間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情形。文章包括香港第一份以中文為主的報紙—《遐邇貫珍》中的多篇文章、王韜所著的《弢園文錄外編》選篇、《香港紀略》中多篇介紹香港的文章,以及近代文人如魏源、郭嵩燾、黃遵憲、康有為等人的香港見聞,等等。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