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anie Po-yin Chung, Chinese Business Groups in Hong Kong and Political Changes in South China, 1900-1925
London : Macmillan, 1998; New York : St. Martin's, 1998
ISBN 96024402
By the 1910s and 1920s, merchants were doing business in a politically fragmented China. With no central government to provide institutional protection, investors had to set up their own institutions to enable them to conduct business. To cultivate networks with political partons in China, competing merchant groups in Hong Kong sought to finance the regional government in Guangdong in return for financial concessions. Colonial Hong Kong made these attempts possible because it offered these merchants legislative and diplomatic protection and, therefore, a haven to which they could retreat. This development highlighted a fundamental shif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merchants in modern China. Chinese merchants, different from their counterparts in Europe, remained dependent on the political authorities, as commercial endeavours were in need of political patronage to survive and to prosper. This patronage system made commercial endeavours dependent on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significantly, it embedded business in politics-a phenomenon that still exists in China today.
劉詠聰:《中國古代育兒》
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7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ISBN 9570514957
本書是《中國古代生活叢書》的一種,旨在探討古代中國社會的育兒情況。第一章〈導論〉交代討論範圍及有關史料,並略述傳統的育兒觀念;第二章〈古代育兒的程序及內容〉,綜合說明胎教、生育慶典、嬰幼兒護理及裝束、玩具和遊戲;第三章〈皇族階層的育兒情況〉,分述三個值得留意的問題,即(1)以儲宮教育為重點、(2)皇族女兒的教育未成系統、(3)生母和 乳母的分別;第四、五章〈士大夫及平民階層的育兒情況〉,討論教誨養育子女之道、家庭教育的內容、性別角色教育、父母親和其他家庭成員的角色等; 最後檢討古代育兒的得失。書中還有若干彩色和黑白插圖,可加深讀者對有關方面的認識。
周佳榮、鍾寶賢、黃文江合編:《民生苦樂》
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年
ISBN 962-07-5222-8
本書選錄了著名攝影家鍾文略在1950至1970年代所拍的沙龍作品,輔以若干近期的照片作為對比,具體地反映了戰後香港發展和轉變的一些面貌,而著重呈現香港市民的生活面貌的喜樂哀愁。全書共分七個部分:〈匱乏年代〉及〈街頭巷尾〉記錄了香港戰後的時態及地貌,〈同甘共苦〉、〈童年歲月〉、〈營生糊口〉描繪了戰後香港家庭結構、童年生活及工作性質的轉變,〈偷閒稍歇〉表白了香港人在辛勤工作之餘休憩片刻的情景,〈物轉星移〉則展示了跨越漫漫長路、步入1970年代的香港新姿。書中的文字說明和相關資料,有助讀者更清晰地了解這個時代香港的軌跡。
周佳榮、鍾寶賢、黃文江合編:《社會掠影》
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年
ISBN 962075221X
本書是《民生苦樂》的姊妹篇,重點回顧戰後香港從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發展歷程,尤其是在香港步入繁榮前的關鍵時刻,社會上所呈現的轉變。全書分為六個部分:〈大事剪影〉捕捉了香港戰後一些較矚目的、別具意義的日子;〈五行八作〉記錄了戰後香港經濟在艱難中起步的若干片段;〈安居樂業〉和〈交通發展〉,分別反映香港的住屋和交通情況;〈都市尋蹤〉保留了一些在歲月中漸漸隱沒的舊建築或古蹟,從側面說明香港近年變化的迅速;〈繁榮璀璨〉則以1960至1990年代港島北岸的面貌為主題,展示香港繁榮的一面。
黃嫣梨編著:《張若名研究及資料輯集:「女愛會」「覺悟社」與「共青團」的婦女先鋒》
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7年
ISBN 9628269046
本書除鮑家麟的〈序〉及黃嫣梨的〈編者序〉外,分為兩部分:「張若名研究論文輯錄」包括香港、內地及海外學者研究張若名的文章17篇、計有楊在道的〈中國的第一位法國女博士 ── 張若名〉、〈五四時期的張若名〉,姜錫先的〈中國早期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 張若名〉,黃嫣梨的〈張若名年譜〉、〈張若名主要著作簡介〉,徐泓的〈張若名與周恩來〉,林如蓮 (Marilyn Arva Levine) 的〈超越障礙:張若名與安德烈.紀德〉,陳敬堂的〈論中英旅歐總支部的發起組〉、〈「進佔里大」事件與中共旅歐總支部之成立〉等。「張若名主要著作」收錄張若名自己的著作二十一篇,如〈帝國主義淺說〉、〈剩餘價值〉等 。
李金強:《區域研究:清代福建史論》
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6年
ISBN 9622904807
中國區域史研究是近年來新興的研究領域,其中有關省區研究的出版日見增多。本書收錄論文八篇,〈導論 ── 福建區域研究述略〉以下,依次為:〈清代福州交通述論〉、〈清代軍制之演變 ── 以福建為個案之考查〉、〈清季愛國基督徒黃乃裳之研究〉、〈從福建海關《十年報告》觀察清季福建社會之變遷〉、〈清季福州革命運動興起及其革命團體演進初探〉、〈同盟會與光復會之爭 ── 清季廈門之革命運動 (1906-1911)〉、〈密謀革命 ── 1911年福建革命黨人及其活動之探析〉,書末附有徵引書目。本書是著者多年來從事清代福建史研究的成果,透過對福建交通、軍事、人物、社會及革命等課題的探討,說明福建省在清代的發展及其演變。
黃嫣梨:《香港浸會大學校史》
香港:香港浸會大學,1996年
ISBN 9620762169
本書以通史形式敍述香港浸會大學自1956年成立以來的發展,共分七章敘述,凡四十萬字,圖片百幀,考核同異,取精用弘,力求翔實中肯。內容包括浸會學院誕生之經過、大大小小之挑戰與回應,以及百折不 撓、愈挫愈堅之心路歷程,終於斬荊斫棘,跨越層層關卡,由一所私立的專上學院,成為一間名正言順的大學。書末附有浸會過去四十年發展 的大事年表及重要統計資料。
Wong Man Kong, James Legge: A Pioneer at Crossroads of East and West
Hong Kong: Hong Kong Educational Publishing Co., 1996
ISBN 9622908721
除前言和結語外,作者把理雅各在香港的活動分為三部分論述,每部分均有兩章。第一部分以理雅各的家庭背景及成長歷程,說明他決意為中國教士的原因;進而描寫了理氏在馬六甲及香港的傳教活動,以及其傳教的理念。第二部分集中於探討論理雅各的教育工作。作者以理氏在港發展教育為主題,論及他在港發展教育的歷程及信念。在地域上而言,香港與牛津兩地相隔甚遠,但是牛津大學創立中國語文教授一席,則與香港有莫大的關連。第三部分集中於理雅各的翻譯工作。理氏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他以儒家為中國文化的精粹,故於翻譯《聖經》時,「神」或「上帝」之間的抉擇作了深刻的反思。接著探討王韜在理雅各翻譯儒家經籍一事上所擔當的角色,並以華洋合作為中西文化交流之關鍵作結。在全書的結語中,作者 扼要分析了香港與中西文化交流的微妙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