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Published by Faculty Members

鄺智文著:《民國乎?軍國乎?──第二次中日戰爭前的民國知識軍人、軍學與軍事變革,1914-1937》

(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7年)。368頁。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軍事技術與戰術發展的分水嶺,諸如毒氣戰、空軍、國家總動員等新戰爭模式相繼湧現,對民國軍人,尤其是知識軍人帶來很大的衝擊,亦促成了民國時期的大規模軍事變革。
在討論1920-1930年代中國軍事變革時,論者大多圍繞黃埔軍校的建立或蘇、德兩國顧問對中國(特別是國民政府)軍事現代化的影響。 本書另闢蹊徑,以第二次中日戰爭前東北軍和國民革命軍的軍人為研究對象,探討第一次世界大戰至第二次中日戰爭之間(1914-1937年),民國軍人如何理解現代戰爭為他們帶來的挑戰,他們如何回應,以及他們推動軍事變革時遭遇的困難與限制。這些挑戰覆蓋戰術至國家戰略層面,例如步兵如何在現代火力下實施進攻,如何利用空軍與機械化,以至如何增強國家的動員能力等。

周佳榮著:《錢穆史學導論──兩岸三地傳承

(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7年)。183頁。

這本書以少年錢穆在常州府中學堂的軼事作為引子,縷述錢穆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和新亞書院等院校的關係,以及他晚年在台灣講學和往來港、台兩地的情況。《國史大綱》體大思精,《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卓識專深,其《秦漢史》亦為不可多得的斷代史著作,錢穆史學的規模已然具備;《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思想史》和《中國史學名著》等,均屬大師小著,廣為人知,其歷史文化精神亦流露無遺。錢穆早期著作《國學概論》較為治史者所忽略,五十四冊的《錢賓四先生全集》如何讀起,著者為你一一道來,兼及當年新亞書院諸大師一時無兩的學術氣象。近年中國內地出版錢穆著作、傳記和有關專書日漸增加,益見錢穆史學的生命力及其傳播情形。

周佳榮著:《香港通史-遠古至清代》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7年)。189頁。

本書是香港古代通史,以文化發展及社會變遷為主要內容。作者分遠古、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個時段簡述香港數千年來一脈相承的歷史進程,在此基礎上,又以香港歷代行政沿革、居民和社會經濟、近代之前的宗教和教育三個專題探討歷史上的香港社會,指出有數千年悠久傳統的中國文化,是香港成長的根源和基礎,而且從未中斷;百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是香港迅速發展的原因之一,現代香港的前景有賴於文化傳統與國際視野的互相配合。
作者編撰這本香港古代通史,就是希望更多人對香港史有較深層的認識,實事求是,綜觀全局。在社會繁榮、生活安定的日子,應該知所行止;在探索香港前路之時,不至於茫無頭緒;於艱困境況下繼續舉步之際,亦可有所憑藉。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我們強調國際化,尤應重視中國文化,研習香港歷史,尤應了解古代香港。

Jatinder MANN (Ed.), Citizenship in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Australia, Canada, and New Zealand.

(Palgrave Macmillan, 2017) 322 Pages.

ISBN: 9783319535289.

This edited collection explores citizenship in a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with a focus on Australia, Canada, and New Zealand. It adopt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and offers historical, legal, political,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The two overarching themes of the book are ethnicity and Indigeneity. The contributions in the collection come from widely respected international scholars who approach the subject of citizenship from a range of perspectives: some arguing for a post-citizenship world, others questioning the very concept itself, or its application to Indigenous nations.

Cindy Yik-yi CHU (Ed.), Foreign Missionaries and the Indigenization of the Chinese Catholic Church. 

(Hong Kong: Centre for Catholic Studies, CUHK, 2017). 177 pages. ISBN: 9789881403742.

This i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on the Catholic Church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It aims to show how the indigenization of the Chinese Catholic Church took plac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oreign Catholic missionaries came to evangelize in China. At same time,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encouraged foreign missionaries to build local churches and to cultivate well-educated local priests to shoulder important tasks. The popes talked about the equal status between foreign and Chinese priests.

Bettina DIETZ (ed.), Das System der Natur: Die kollaborative Wissenskultur der Botanik im 18. Jahrhundert (The system of nature. The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ulture of eighteenth-century botany).

(Böhlau: Cologne / Vienna 2017).

ISBN: 9783412507398.

This book investigates the participatory architecture of eighteenth-century botany and, as a consequence, its collaborative publication system and form of authorship. Due to the ever increasing and potentially infinite need for information of Linnaean botany, authors – Linnaeus himself but others as well - had to rely on aggregating information from a large number of contributors and readers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complete and correct their works. Botany’s iterative publication mode relied on the principle of publishing early and often. As a result, books were co-produced in the framework of a collaborative publication system that shaped the botanical author as a ‘composite’.

黃文江、張雲開、陳智衡編註:《恆與變之間-1949年以來的中國基督教史論集》

(香港:建道神學院,2017年)。577頁。

ISBN:9789881421050。

本論文集以「1949年後的中國基督教」為題,彙集海內外學者共二十一篇學術論文,內容涵蓋「通論」、「政教關係」、「區域視野」、「教育」、「人物、思想研究」及「香港」六個領域,書寫基督教於學術、社會、教會內等等各種演變與抉擇。

書題《恆與變之間──1949年以來的中國基督教史論集》,其中「恆」與「變」述說基督教在宏觀歷史中的相遇,在這「之間」潛在不同的可能性,述說在時代洪流前作出的抉擇。

從本書綜述,以1949年中國大陸政權易轉後,闡述基督教在中國、香港、台灣三地社會不同土壤中的發展。面對風潮變革,迎向政治、社會、教育、學術等的轉變與挑戰。在政權交替與社會轉變的時代,基督教均處於抉擇前,藉著對過去回顧發掘當中的時代意義。

范永聰:《我們都是這樣看港漫長大的》

(香港:非凡出版,2017年)。

181頁。ISBN:9789888463084。

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堪稱「港漫」的黃金時代──《龍虎門》、《醉拳》、《中華英雄》、《玉郎漫畫》、《怪異集》、《壽星仔》、《街頭霸王》,以至「牛仔」、「老夫子」和「麥嘜」等經典漫畫角色,百花齊放,大放異彩,滋潤不少讀者的心靈。

范永聰博士以自己從小到大閱讀「港漫」的心路歷程為書寫基礎,嘗試找回那些與「港漫」息息相關的回憶與情感。每篇文章以知名漫畫作品或漫畫家為主題,一起重溫該段時期香港漫畫界不同的重要作品,以至漫畫家們背後的故事或成功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