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Published by Faculty Members

鍾寶賢著:《太古之道──太古在華一百五十年》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228頁。

三里屯太古里、太古匯、太古城、太古糖等,但較鮮為人知的是,這個集團由施懷雅(Swire)家族擁有,創辦人約翰‧ 施懷雅(John Swire)於1816年成立約翰‧施懷雅父子公司(John Swire & Sons),其子約翰‧森姆爾‧施懷雅(John Samuel Swire)於1866年遠赴中國成立太古洋行。
現時領導太古的已是約翰‧施懷雅的第六代曾孫,多年來太古業務不斷繁衍,從最初單單經營航運業務,到後來興辦船塢、建立全球知名的國泰航空、取得可口可樂的專營權等,這一切不但見證太古在落戶中國一百五十年間的變化和發展,也見證著幾代家族成員的默默耕耘。本書記載的就是太古由小型進出口公司演變為環球企業的發迹故事。 2016 年為太古在華經營150 周年紀念,這書由倫敦太古集團有限公司(John Swire & Sons Ltd.)委約研究。

Michael HOECKELMANN. Li Deyu (787-850): Religion und Politik in der Tang-Zeit (Studies in Oriental Religions 70)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Verlag, 2016), 300pp.

Kaum eine politische Figur des 9. Jahrhunderts in China war bedeutender als Li Deyu 李德裕 (787-850). Als Kanzler unter Kaiser Wuzong 武宗 (reg. 840-846) verantwortete er die schwerste Verfolgung des Buddhismus und anderer Fremdreligionen in Ostasien vor dem 20. Jahrhundert. Li stand im Zentrum politischer Verwerfungen zur Zeit des Niedergangs der Tang 唐-Dynastie (618-907) wie des Zusammenbruchs des Uigurenreichs, der Machtergreifung der Eunuchen und des endemischen Faktionalismus der Beamten.
Mit diesem Werk liegt erstmals eine Monografie zu Li in einer westlichen Sprache vor, die zentrale Dokumente zur Religionspolitik und zum Religionsverständnis der Tang, der Blütezeit des chinesischen Buddhismus und des Daoismus, vorstellt. Kern des Werks bildet eine Teilübersetzung der Aufzeichnungen des Scheiterns und Grams (Qiongchou zhi 窮愁志), einer Sammlung traditionskritischer Essays (lun 論), die Li in seinen letzten Lebensjahren nach seiner Degradierung auf die Insel Hainan 海南 verfasste. Das darin ausgedrückte Religionsverständnis wird durch die Heranziehung amtlicher Einlassungen Lis, der selbst in der Shangqing 上清-Tradition des Daoismus ordiniert war, zur Religionspolitik abgerundet. Eng mit führenden Literaten seiner Zeit wie Yuan Zhen 元稹 und Liu Yuxi 劉禹錫 befreundet sowie selbst ein höchst produktiver Autor, wurde Li ab der Song 宋-Zeit (960-1279) auf die Rolle eines notorischen Intrigenspinners und exzentrischen Connaisseurs reduziert. Das lag vor allem an der übertriebenen Wertschätzung von im Alten Stil (guwen 古文) verfasster Tang-Prosa durch die Nachgeborenen, während Lis Essays im Parallelstil (pianwen 駢文) verfasst sind. Somit wird der Prosaessay der Tang hier das erste Mal ins rechte Licht gerückt.

周佳榮編著:《中國歷代史學名著快讀》

(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173頁。

全書依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代、宋元、清代六個時期,闡述歷代重要史學名著包括《四史》、《三通》及史評等等,除介紹編著者生平、成書經過、內容體例及史學評價外,並旁及多種相關的典籍,或作為補充,或加以比較,務求能把中國古代史學的概略面貌,有條理地展示出來。論述內容力求繁簡得當,同時盡量參考新近的研究成果。重要項目用表解說明,每章均有注釋,搭配史籍經典精選文段閱讀,書末附參考書目,可以作為進一步閱讀的線索。

黃文江、劉永松主編:《更快、更高、更強:人生的體驗》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6年)。212頁。

《更快、更高、更強:人生的體驗》以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根據香港各精英運動員的專訪作一個清晰的文本記錄,透過訪談現役與退役的精英運動員的過程,將他們的生平、心路歷程、運動哲學、座右銘、在奧運與運動界接觸的見聞軼事等主題,編成不同的故事,把他們全面地展示出來:不單是運場上的風光,也有在比賽以外,日常苦練的經驗與感受,與生活軼事等。本書不只放眼於成功,還會更深入瞭解運動員經歷的種種失敗,並如何走出困局、從陰影中重拾堅持的步伐,邁向「更快、更高、更強」。 本書之目的在於把運動員最全面的生活面貌呈現出來,從他們自身的角度寫出香港運動界的歷史,既為本地體育運動界歷史留下更深刻的紀錄,也激勵香港人的心靈,讓有志追逐夢想的人透過本書得到更大的鼓勵,為香港的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傳承香港人一直引以自豪的奮鬥精神。

黃文江主編:《青春結伴近春園──香港浸會大學中國研究課程清華暑期研修班廿五周年口述史》

(香港:香港浸會大學中國研究課程,2016年)。439頁。

為記錄香港浸會大學中國研究課程清華暑期研修班二十五年的歷史,中國研究課程辦公室特別邀請了早期參與籌劃及管理的雙方領導、教學人員、行政人員、及歷屆學生代表,以回顧中國研究暑期班的二十五年歷史,以記錄每一份血汗、每一份成果、每一份回憶。香港浸會大學與清華大學在過去二十五年來,把合作關係昇華至教學及學術研究等方面,更擴展至不同學術部門,充分體現兩地在高等教育全球化上的合作。口述歷史有助填補中研暑期班開辦的歷史,更可記錄兩校合作的點滴,從中亦能體現兩校合作無間的精神。

鄺智文著:《重光之路: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5年),560頁。

1941年12月25日,駐港英軍向日軍投降,香港進入史稱「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時期。雖然這段歷史已為港人熟知,亦有不少相關研究,但我們對這段時期的不同方面尚有不少空白。 本書作者──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鄺智文博士繼其前著──《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後,利用英、日、美、中等國第一手歷史資料,從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角度重新探索香港在1937年至1946年之間的變化,並詳論國、共、英、美、日在戰爭期間的對港政策,以及不同勢力在戰爭後期爭奪香港的過程,嘗試呈現當時香港市民面對戰爭與日本統治時的不同反應。

周佳榮著:《近代日本文化與思想》

(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5年),145頁。

本書以近代日本的思想發展為脈絡,敘述德川幕府末年開國後,從明治、大正至昭和時期的出版活動,內容集中於介紹1868年至1945年間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著譯書籍、文學作品及報刊等,並藉此探究百多年來日本文化的發展趨勢。

周佳榮、鍾寶賢、黃文江編撰;鍾文略攝影:《這代人的街角:香港民生影像1950-1970》

(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5年),212頁。

本攝影集從著名攝影家鍾文略拍攝的眾多作品之中,精選百多幅極富藝術感的照片刊印,這些照片是香港歷史的珍貴遺產,加上周佳榮、鍾寶賢及黃文江三位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的學者從歷史視角為照片加上說明,從中可回味往時香港濃厚的情懷,特別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香港的社會面貌和民生概況,包括各行各業和男女老幼不同年齡的人物等,藉此感受到鍾文略對攝影的熱誠以及他對香港的一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