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Published by Faculty Members

周佳榮、范永聰主編:《東亞世界:政治‧軍事‧文化》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4年),397頁。

本書編次依論文題旨和時代,概略分成兩輯:第一輯為「文獻典籍與政治社會」,第二輯為「人物思想與學術文化」,並附錄研討會紀要,以誌當日場面氣氛和活動盛況。本書收有是次會議的十六篇論文,既有討論東亞各國的題目,例如中國上古時代的卜筮文化、《循環日報》與近代中國報業發展等,也有探討東亞國家之間的碰撞與交流,例如蒙古人出征日本失敗與「神風」的關係、明清時代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制度」、朝鮮譯官在東亞文化溝通上的貢獻等。

李金強主編:《香港教會人物傳〔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百週年誌慶系列〕(1915-2015)》

(香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2014年),413頁。

《香港教會人物傳》由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李金強教授主編,並獲多位本港華人教會史研究學者支持,參與撰寫。本書透過搜集文獻,及口述歷史資料,記錄了一百位影響深遠的香港基督教會重要人物的生平及其貢獻,亦講述他們與本港華人基督教會百年來密不可分的關係。

林啟彥著:《中國近代史研究趨勢與書目提要(香港篇‧日本篇)》

(香港: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2014年),84頁。

本書分為五章:一、〈戰復香港地區的中國近代史教研成果〉;二、〈香港出中國近代史研究書目提要(1950 – 1989)〉;三、〈日本近年來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概況〉;四、〈日本出版中國近代史研究書目提要(1945 – 1985)〉。學界向來對中國內地、台灣地區和歐美國家的研究狀況注意較多,本書專論香港地區和日本學界的著述成果,填補了研究史上的一些空罅,值得重視。

麥勁生主編;甘穎軒、黃曉恩、黃耀忠合著:《中國當代歷史100大事件》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4年)。

對於政治與歷史,不同立場的人有不同的認識,最要緊的是,我們的認識應該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而不是虛假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歷史的真相是我們正確認識國家的唯一憑據,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憑據。
編寫本書的目的,在於向年輕一代提供一個基本的框架,讓他們初步了解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通過一百個大事件的描述,可以基本掌握現代中國歷史的輪廓,沿著這條脈絡,他們可以去追尋更詳盡的歷史真相,分析其中的利與弊、得與失、功與過,藉此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這是一本通俗的讀物,一般中學生都可以看得懂,至於他們在本書提供的歷史真相背後看到了甚麼,那就是他們的事了,相信他們有能力作出自己的判斷。

Kwong Chi Man and Tsoi Yiu Lun (eds.), Eastern Fortress: A Military History of Hong Kong, 1840–1970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4), 376 pp.

Celebrated as a trading port, Hong Kong was also Britain’s “eastern fortress”. Likened by many to Gibraltar and Malta, the colony was a vital but vulnerable link in imperial strategy, exposed to a succession of enemies in a turbulent age and a troubled region. This book examines Hong Kong’s developing role in the Victorian imperial defence system, the emerging challenges from Russia, France,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Japan and other powers, and preparations in the years leading up to the Second World War. A detailed chapter offers new interpretations of the Battle of Hong Kong of 1941, when the colony succumbed to the Japanese invasion. The remaining chapters discuss Hong Kong’s changing strategic role during the Cold War and the winding down of the military presence. The book not only focuses on policies and events, but also explores the social life of the garrison in Hong Kong, the struggles between military and civil authorities, and relations between the armed forces and civilians in Hong Kong.
Drawing on original research in archives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English, Japanese, and Chinese sources, this is the first full-length study of the defence of Hong Kong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colonial period to the end of British military interests East of Suez in 1970. Illustrated with images and detailed maps, Eastern Fortress will be of interest to both students of history and general readers.

鄺智文著:《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1857-1997)》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4年),253頁。

華洋軍人一百多年來的合作,是香港「華洋雜處」歷史中一個獨特的寫照。本書不只是為重新發現「本土軍人」,回顧這段被人遺忘的香港歷史,更希望從華籍英兵的角度,審視英國殖民者與香港華人的關係。

鄺智文、蔡耀倫著:《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4年),433頁。

本書作者搜羅現藏於香港歷史檔案館、英國國家檔案局、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日本防衛省、以及作者私人蒐集的中、港、英、日之原始史料,透過不同角度剖析各方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東亞戰略、備戰過程、作戰經過,並回顧香港政府民防工作的細節,以顯示1941年香港戰役對香港以及東亞歷史的重要性,並為戰前殖民地香港的政治與社會提供另翼討論。

黃文江、郭偉聯、劉義章主編:《法流十道:近代中國基督教區域史研究》

(香港:建道神學院,2013年),821頁。

本文集匯了四十位學者的三十九篇論文。他們從不同角度去呈現基督教在中華地區不同角落的歷史面貌,這既是基督教流播中華大地的歷史,也是中國區域研究的一種新嘗試、新視野。 文集題為《法流十道──近代中國基督教區域史研究》,是寄意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對當時基督宗教(「法」),在中國不同的行政區域(「道」)的發展描述:「法流十道,國富元休;寺滿百城,家殷景福。」寄望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是福臨中華、國泰民安。